【乡村振兴】示范区(高新区)别具一格的古民居——百鸟朝凤院
编者按:
古民居建筑既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,又是地方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当一幅幅弥漫着岁月沧桑的古民居照片、一篇篇记述前世今生的古民居文字展现在眼前,一时倥偬,仿佛回到遥远的过去,看见了那古院落里的一个个主人、一幕幕往事,一缕“乡愁”悠然间萦绕心头,耐人寻味。今天的[乡村振兴]专题[文化振兴]栏目就带您走进示范区(高新区)那充满了民间艺术与古文化气息的民宅,一起领略风雨百年古民居的风采。
“百鸟朝凤院”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(高新区)禹王路街道办原店村,这一名称缘于院内影壁墙上一幅极为考究的“百鸟朝凤”砖雕图案。多年来,当地的老百姓一直习惯称其为“兀家大院”。据说,该院是兀氏宗族先世在明皇室供职时所建,后经清代修葺,成为坐南向北、别具一格的二进四合院。
古宅的历史
“百鸟朝凤院”的历史和兀姓密不可分。据1936年版《陕州志》卷五《族姓》记载:“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。”元鉴,字长文,其祖父拓跋长乐为文成帝次子,孝文帝时被封为安乐王。另据《资治通鉴》第一百五十一卷记载,公元527年8月,元鉴因犯谋反罪被孝明帝元诩所诛。孝明帝以为元为国姓,元鉴以谋反绝其藉,不得姓元。于是,元鉴的家人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往附近州县避难,并改元姓为兀姓。
“百鸟朝凤院”的大门
从公元527年到现在,兀姓族人已在当地繁衍生息了1493个年头,其间也出现过几位载入史册的名人,均为原店村人。清朝道光年间,一个叫兀礼夫的人官至布政司(官品为从二品,掌管一省的民政、田赋、户籍。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)。据载,道光十二年,即公元1832年,做了布政司的兀礼夫动用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兀家寨。据传兀家寨之规模、奢华及精雅的建筑可与山西的王家大院、乔家大院相媲美。至今在原店村仍保存着一座四合院,被当地人称作“兀家大院”,也就是今天见到的“百鸟朝凤院”。
“百鸟朝凤院”的二门
“百鸟朝凤院”的正殿一直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,在修建陇海铁路时被拆除。据称,当年的院落规模和豪华程度远远超过现存的“百鸟朝凤院”。
古宅的雕工
推开“百鸟朝凤院”那扇厚重的木质大门,犹如推开了厚重的历史。其院中的砖雕、木雕、彩画、石雕等别具一格,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。
庄重气派的大门门楣砖雕
意趣盎然的百鸟朝凤砖雕
“百鸟朝凤院”分东、西两院。西院迎门的影壁墙上有一幅名曰“百鸟朝凤”的砖雕作品,技艺精湛,颇具特色。虽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,原来的青砖影壁已呈土黄色,但仍以其意趣盎然、繁复华丽的构图和细腻圆熟的刀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影壁墙高约5米,由正中央一只被百花簇拥的凤鸟和周围花枝丛中数十只鸟儿组成。中间的凤鸟体态轻盈、高雅大度,做展翅欲飞状,只可惜鸟头已不知去向。周围的数十只鸟儿点缀在二十几个花枝缠绕的小方格内,这些鸟儿或栖或飞或鸣或两相取悦,无不栩栩如生、娇俏动人。传说由于砖雕图案上的花鸟形象太过逼真,竟在影壁墙建好的当晚引来群鸟在院内叽叽喳喳叫个不停,使得主人和邻居无法入眠,主人一气之下命人把正中央的那只凤鸟头打掉了,大院才恢复了宁静。
大梁上的彩绘依然熠熠生辉
“百鸟朝凤院”门厅大梁上的记事匾
该院的木雕与彩画也十分精彩。过影壁墙右拐可进入门厅,院的门厅建筑极为正统,其高度、宽度、建筑材料以及局部的装饰做工考究、形式规范、漆色绚丽。整体采用框架式结构,即先立木质框架,后进行墙体修建,框架与墙体相互独立,亦即“墙倒屋不塌”的建筑风格。屋顶的椽、檩、梁等呈深红色,看上去稳重润泽。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横梁上的那些龙头、花卉木雕彩绘,以及大梁中段书写的“时大清道光十贰年……宅主布政司经历兀礼夫率男孩……创建”字样的记事梁扁。雕工的繁冗细腻自不必说,即便是那些莲花造型的彩绘,或粉或绿或黄或白,看上去依然艳丽夺目。
石狮子柱基活灵活现
另外,该院现存的石雕,如四狮柱基、双瓶门墩等,均造型独特、工艺精湛,让人能感受到昔日的繁华。
古宅的保护
现存的“百鸟朝凤院”,西院保存较为完整,占地约1000平方米,二进式四合院的布局,共有房屋20间。进门有影壁墙,前面是大门厅5间,穿过二门楼,与门厅正对的是正房5间,东西两侧各有厢房4间,厢房和门厅中间有相对的书房各1间。如果俯视,其整体格局呈繁体“喜”字布局。
河南省文物局的专家们先后多次前来考察,都对“百鸟朝凤院”的文物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。专家们表示,“百鸟朝凤院”是豫西地区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,具有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,对研究豫西地区明清建筑民居风格、营造技艺有着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。2008年,省政府核准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,“百鸟朝凤院”名列其中。
据了解,随着“百鸟朝凤院”的声名日盛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物专家和旅游爱好者前来探访。目前,当地政府已草拟了“百鸟朝凤院”的保护与开发项目方案,欲还原古宅庄严、典雅的历史风貌。
如今,“百鸟朝凤院”仍由村里几户兀姓人家居住。他们既肩负着保护古宅的责任,也享受着古宅一砖一瓦一木带来的温馨与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