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专栏 > 精神文明创建 > 详情

【动态】禹王路街道五原村:强村富民出实招 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
发布日期: 2024-12-23 09:19
来源: 三门峡示范区 三门峡高新区

 

冬日里的禹王路街道五原村步步是景、处处如画,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、笔直干净的彩虹马路、人声鼎沸的篮球场……展现出让人沉醉的乡村特色新风貌。

五原村为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(高新区)第一个省级文明村,现有20个村民组,1100余户,3968人,村党总支所辖6个分支部,有132名党员。近年来,五原村坚持党建引领一盘棋,全面盘活沉睡资源,立足生态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做强做优特色产业,通过以点带面、特色带动,形成“建好一点、带动一片”的示范效应,2024年完成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,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

一、加强党建引领,谱写乡风文明新篇章

“村看村、户看户,群众看党员、党员看支部。”这是五原村党支部书记时常念叨的口头禅。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堡垒,是保障村级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,五原村党支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,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积极参与扫雪除冰、节日慰问、植树造林、反诈宣传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,为村民树立榜样,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。

二、壮大村集体经济,夯实乡村振兴基础

在禹王路街道党委政府的指导下,五原村全面排查、摸清家底,充分挖掘、整理、盘活沉睡资源,开始谋划集体经济发展模式。

一是发展劳务输出,拓宽增收渠道。因地制宜,选准第三产业,采取“农户+合作社”、“合作社+龙头企业”的方式,建立“双绑”机制,与中黄金“绑定”,为周边各大企业输出劳务,安置350余人就业,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,群众既能兼顾家庭,又能在家门口就业,同时村集体增加协调管理收入20余万元,这一举措实现村集体、企业、群众三方同步增收,共同发展。二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,鼓起群众“钱袋子”。结合村中实际情况,成立专业合作社,实行规模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营销,种植百余亩粮食作物,种植400余亩日面红梨,亩产达到6000斤,成为豫西最大的日面红梨集散地,果品发往东北,出口俄罗斯,实现多样化发展;以土地流转集约规模发展特色产业,种植400余亩景观苗木,预计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。产业的发展,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,还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,鼓起了乡亲们的“钱袋子”。三是摸清家底,变闲置资源为增收“活宝贝”。盘活闲置资产,通过全面排查、摸清家底,充分挖掘、整理、盘活沉睡资源,将村中闲置门面房等出租给公司企业,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10万元。出租120亩闲置土地,最大程度发挥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价值,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,为村集体年收入增加50万余元,全面助力乡村振兴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三、强化环境整治,建设文明幸福乡村

农民要富、农村要美。五原村“两委”坚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庄环境面貌改善“两条腿走路”。

自2016年来,村党支部累计投入集体资金1000余万元,改善提升村级基础设施,有效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投资建成仿古戏台、篮球场、门球场、儿童乐园、幼儿园等,提升群众生活质量,让村民真切感受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。利用“一约五会”,倡树文明新风,大力推进村级精神文明建设,全力培育文明村风、优良家风,让五原村的环境美、风尚美、人更美。